百家姓 > 百家姓
百家姓大全 查姓氏 姓氏起源 姓氏排名
姓氏:秦
拼音:qín
排名:72
人口:约 400 多万
最常见姓氏

秦姓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22018年722014年72
2013年742007年722006年74
1995年781987年781982年81
明朝82元朝97宋朝
北宋18

秦姓起源

秦姓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姚姓。

秦姓起源一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后裔,少昊是中国野蛮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五花八门,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称“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左传》、《帝王世纪》都说少昊名叫挚。但《帝王世纪》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孙伯益,其后非子的封地于秦,有以国名为氏者。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起义军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秦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后以邑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鲁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按鲁有秦堇父,其子秦丕兹,拜孔子为师。秦周、秦遗,,盖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为季公鸟季氏,鲁公族之妹,依当时同姓不婚之礼考之,而鲁为周礼所在之国,则秦氏非姬姓,于鲁为异姓大夫。

秦姓起源三

外族改姓。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

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秦姓起源四

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

异物之语。中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秦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乞颜氏,为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称,世居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史称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后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氏,在元朝时期即冠以汉姓为秦氏、齐氏、祁氏、陈氏等。

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鄂氏。

⑶.蒙古族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灭里吉歹氏”,后为巴尔虎蒙古姓氏,始祖为穆奇德·罗拔伙,世居扎鲁特,后迁辽阳。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后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多次迫害,遂率巴尔虎蒙古族万余族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朝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为“蒙古九旗”。到了清乾隆年间,“蒙古九旗”族人迁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于凤城镇,多冠汉姓为秦氏、穆氏、孟氏等。

⑷.蒙古族墨尔秦氏,亦称墨勒齐氏,世居台罕(今内蒙古科尔沁罕乌拉高格斯台自然保护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n Hala。蒙古族、满族墨尔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莫氏、齐氏等。

⑸.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称查礼特氏、扎勒楚特氏、札拉楚特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rit Hala。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扎哩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陶氏。

秦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绰克秦氏:亦称察克钦氏,满语为Cokcin Hala,汉义“壤”,世居白尔昆、绰克秦(皆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以地为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初氏。

⑵.满族多秦氏,亦称多锦氏,满语为Docin Hala,世居黑龙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多氏。

⑶.满族瑚鼎氏,满语为Huding Hala,世居和罗山秦(今俄罗斯霍尔河流域南岸)。清朝晚期以后有冠汉姓为秦氏、胡氏者。

⑷.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孟氏、穆氏等。

秦姓起源七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克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克音氏,是达斡尔族的著姓之一,世居黑龙江克音(今黑龙江下游右岸俄罗斯境内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达斡尔族、满族克音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何氏等。

秦姓起源八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舜帝有七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称“帝舜七友”,分别是:秦不虚、东不訾、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灵甫。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在史籍《大姓源流》等史籍中也记载:“舜七友有秦不虚,后人沿续姓秦。”

上古帝舜执政时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秦姓得姓始祖

秦非子,嬴姓,始祖大费(伯翳、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训练鸟兽,舜赐姓嬴。祖先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恶来是商朝大力士,军队统帅,第一猛将之一。

秦姓各支始祖

秦志:字文瑞号颐安,正统八年癸亥生,嘉精癸巳九月二十九没,寿九十一,恩赐冠带寿官。公乃湖南长沙印塘秦氏始迁祖。长沙印塘秦氏乃北宋学士秦观字少游之后裔。少游公为毗陵秦氏始祖,五传至秦宗迈字益之,游太湖西山爱山水之胜,卒葬西山缥缈峰之阳飞仙山。子秦逊字君显,庐墓遂定居安仁乡,始为洞庭始迁祖。再传至毗陵十七世、洞庭十三世文瑞公袭叔屯长卫,于明成化年间迁居长沙印塘地方。

秦锤光:册名光锤,字作高,号东莱。道光十六年丙辰正月初三亥时生,寿八十。民国四年乙卯六月初一未时没,葬南陵西乡五都三区汪塘冲东花山。公乃长沙印塘秦氏秦志十四世孙。咸丰年间,驻防南陵的清朝湘军守将陈大富,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围困城中达一年半之久,突围后,很多军官士卒解甲归田,定居于南陵城乡。不少长沙的殷实富户也迁到南陵,乘兵燹之年,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纷纷贱价购置田庄。作高公亦是此时迁居,广置田产并修建了秦氏宗祠。作高公乃南陵县湖南籍秦氏始祖。

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乐善慕道,从事孔子,贤列七十,唐封上洛伯,宋封鄄城侯,明嘉靖时封冯翊侯,於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於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葬山东尧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大义秦商

元配:言氏,赠夫人,於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於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葬兴子丕公合墓。子二:秦辉、秦耀。是为湖南益阳秦氏始祖。

秦冥秀:原名圯,字鼎铭,号发祥,谨按公为我山东一派祖,商公五十四傅,像公之四子,世居江苏洞庭,官至翰林学士,当明建文初,以疾告归,后因靖难之乱由洞庭西秦徙居永州零陵咸阳里而家焉,遂为永之一派祖,上溯商公则五十五傅矣。元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寅时生,寿八十三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三月初三日卯时卒,葬永州零陵县咸阳里地名独田铺老鸭公头子山午向。元配:蒋氏,赠夫人,元至正十六丙申二月初七日酉时生,寿八十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二月十五日酉时没,葬合夫茔同向。子四:秦添佐、秦添佑、秦添祥、秦添瑞。佐、佑、祥另详永州支谱。湖南益阳秦氏一世祖。

秦道建:官名炽,号赐谷,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五已悍生,南直常州府江阴县二十一里大胥王土地下人氏,明朝时期任福建延平府三府,寿八十二岁,明正统三年茂午二月十八子时没,葬基南招穴上屋嘴爹公山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碑墓表载本傅。元配:苏氏,江南人,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正月初一寅时生,寿七十六岁,明正统二年丁巳四月十一巳时没,葬同夫山向。子一:秦映霞。是为福建秦氏始祖。

秦姓世系

(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夔kuí)—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

(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

秦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2013】年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排名列第74位,按名人数量排名78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379万之众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9%。从宋朝至当代激增了16倍之众。宋朝时期秦姓人口11万,名列100之后,明朝时期秦姓人口23万,排名82.宋元明600年间中原与四川秦姓人口因战争与自然灾害减少。在中国的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一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嬴姓的后代,发源地是甘肃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灭亡以后,其公族便以国名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陕西等地。后一支则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其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内及湖北省播迁。在战国时期,秦姓族人北上发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先秦时期,秦姓已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汉初年,为了清除各地的旧贵族及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迁徙六国贵族的后裔和关东(今陕西省潼关以东的地区)的豪族到关中,从而使之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人口大约有二十万之众,这其中就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这支秦姓人丁兴旺,官宦众多,故世号“万石秦氏”,从而成为当地一望族。与此同时,已有秦姓或迁入甘肃、江苏,或迁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期,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入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迁始于秦代以前,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不断,秦姓便再次南迁。同时,在今甘肃境内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已分布于江南许多地方,以江苏、浙江为主,其中江苏以无锡,浙江以绍兴、宁波最为集中。宋、元、明时期,秦姓有迁至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从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广播,枝叶进一步繁茂。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这里的“三”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便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一、qí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峡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白、壮、苗、藏、朝鲜、纳西、达斡尔、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群辅录》云:“舜七友有秦不虚。”当为秦姓之始。

2、郑樵注云:“赢姓,少皡之后也。皋陶为始祖,十世曰蜚廉,生二子:一曰恶来,其后为秦;二曰季胜,其后为赵。恶来之后五世曰非子,初封於秦谷,为秦氏,后封平阳;复迁于岐、丰之间,又迁于犬丘,又迁于雍,又迁于栎阳,又迁于咸阳,皆本於秦谷,故号秦焉。自子婴降汉,秦之子孙以国为氏焉。”此以国为氏,系出赢姓。

3、郑樵又注:“鲁又有秦氏,居於秦邑,今濮州范县北旧秦亭是其地。”《姓氏考略》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亦注:“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为大夫者食采於秦,以邑为氏。”则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4、又注:“楚有秦商。”此“秦”当与秦、鲁之秦氏不同源。(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或云:“‘赢’,姓也;‘秦’,氏也。何谓‘以国为姓’乎?徐、郯、莒、黄、江,国也,以国为氏者,钟离、楚邑;菟裘,鲁邑也,以邑为氏者。蜚廉,人名也,以名为氏者。何谓 ‘以国为姓’ 乎!凡此十三氏并赵为十四氏,其为氏不同而姓则同——赢也。由司马氏作《纪》、《世家》为谱系之始而昧於此义,致后世之言姓氏者无别焉。言秦者又有三:秦国之后以国为氏;其有出於鲁者,以邑为氏,盖鲁有秦邑,故也;出於楚者,未知以邑以字与。然所出既殊,皆非同姓。彼十四氏虽不同秦而同赢,是为同姓;此三秦者,虽同秦而不同嬴,是不为同姓。”) (5)《辞海》注云:“古代大秦人来中国的有的即姓秦,如三国时秦论。”大秦,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之称,此当以国为姓。

6、清代高丽族有秦姓,世居得州地方,当为今朝鲜族秦姓之先。《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7、藏族之秦姓历史悠久,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即有秦氏(族),为王族姻亲大族之一,遂以族为氏。或云出自“卧考”氏,本氏族名,以为氏。“卧考”汉意为“青”,后或取“青”音谐以音近之“秦”而改为单姓。达日年西的母亲鲁吉俺布错即为秦氏。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

8、达斡尔族秦姓,出自克音哈拉,《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黑龙江志稿》收载,后或为单姓“秦”,盖快读“克音”,谐音近之“秦”而得。

二、

秦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6%。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广西、江苏等省多此姓。四省秦姓约占全国汉族秦姓人口54%。

秦姓起源:

1、舜七友有秦不虚,见《群辅录》。此乃秦姓之始。

2、系自姬姓。周文公世子伯禽父,受封为鲁侯,裔孙为鲁大夫,食邑于秦(即秦亭,故治在今河南范县南3里),以邑为氏。

3、系自嬴姓。颛顼之裔,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故城在今甘肃清水东北)。至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再传至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

4、春秋时楚有秦氏。

5、金时女真人抹撚氏,汉姓为秦。

6、清满洲人姓,世居长白山。又,清满洲八旗姓穆颜氏后改为秦氏。满族姓。

7、清时高丽人姓。世居得州。

8、明、清时云南路南州(故治在今路南)土知州为秦氏,系彝族。

9、独龙族姓。居云南秦郎当,以居地名之第一字为姓。

10、大秦(即罗马帝国)人来华,留中国者,有以秦为姓者。

11、蒙古、纳西、土、土家、回、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秦姓名人:

秦堇父,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

郡望:太原、天水、齐郡。

秦姓历史名人

秦姓古代名人

秦冉春秋末年,孔子弟子。姓秦,名冉,字开,春秋末年人。唐代开年间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非春秋末年,孔子弟子。姓秦,名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鲁国人。唐代开元年间封“汧阳伯”,宋封“华亭侯”。

秦商春秋末年(公元前547-?),孔子弟子。姓秦,名商,字子丕,春秋末人。唐代开元年间封“上洛伯”,宋封“冯翊侯”。

秦开战国,战国时燕国的一位名将,曾率军打败东胡的一支,使燕国扩展领土数千里。

秦袭西汉,扶风茂陵人,西汉时任太守,被称为“万石秦氏”。其后几代均在当朝为高官。

秦嘉东汉,陇西人,东汉著名诗人,因去洛阳赴任与妻不能面别,便做诗以赠而传为美名。

秦宓三国,广汉绵竹人,三国时蜀汉大臣,累官至大司农,其文词藻壮美,惜作品多佚。

秦观北宋(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代表作品

秦桧南宋,字会之,宋建唐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初谥忠献,改谥谬丑。宋徽宗政和五年进士。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据闻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但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之后,与金廷和议,并于建炎四年戏剧性的陪同高宗“逃返”南宋。此后,一方面不断扶助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不断打压国内抗金的势力,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飞”的故事。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并以“莫须有”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父子,为与金廷再次签订和约铺平道路。相传平民为解秦桧之恨,用面团做成他的形像丢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并演变成今时今日的“油条”(香港地区仍称做“油炸鬼”)。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仪清朝,字凤冈,号梧园,江苏省无锡人,清代著名书画家,人称“秦杨柳”,名噪一时。

秦堇父春秋,春秋时鲁国大夫,勇力过人,后孟孙氏用之为戎右,为春秋战国时期名人。

秦越人战国,即战国时名医扁鹊。渤海郡鄚州人,亦为燕人,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琼唐朝,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人。唐时名将,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秦宗权唐末,秦姓在历史上唯一称帝者,唐末蔡州上蔡人,曾任节度使,后战败投降黄巢,黄巢起义失败后称帝。

秦九韶南宋,今四川省人,南宋著名数学家,对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等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创造。着有《数学九章》。

秦简夫元朝,元代大都人,著名戏曲作家,成书于元至顺年间的《录鬼簿》说他

秦良玉明朝,明代著名女将,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其兵,所部号“白杆军”,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蕙田清朝,清代江苏金匮人,曾历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其专着《五礼通考》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资料。

秦祖永清朝,字逸芬,号楞烟外史,清代梁溪人,著名的书画理论家。曾官广东碧申场盐大使。工诗古文辞,善书,而于六法力深研究,山水以王时敏为宗,而神理未化;补图小品,颇擅胜场、画学心印、桐阴画诀。另着有《画学心印》、《桐阴画诀》等。卒年六十。

秦日纲晚清民国,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后被封为燕王。原名日昌。早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12月在永安任天官正丞相。1853年10月封顶天侯,代石达开驻守安庆。次年5月封燕王,奉命督师救庐州,并出师援救北伐军,至舒城返回。后与湘军激战失利,退至安徽宿松、太湖一带。1855年败清湖广总督杨霈所部清兵,攻克武昌、汉口、汉阳。次年1月,东援镇江。破清军江北大营,再克扬州。后与石达开合兵击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7月,因在丹阳受挫,革去王爵。后在杨韦事变中,与韦昌辉合谋杀杨秀清及杨部太平军,于11月28日被处死,并革除封号。

秦力山名鼎彝,号巩黄,湖南省长沙人,民主主义革命者,拥护变法运动,曾任《清议报》编辑。大通起义失败后逃往新加坡去见康有为;因自立军经费问题,愤然与康绝交,又到横滨找梁启超,梁已为逃避自立军将士的责难而他去,秦力山便到日本东京创编《国民报》。

秦舞阳战国,燕国名将秦开之孙

秦宜禄三国,吕布的部下

秦秀西晋,重臣

秦纮(1426-1505),明中期名臣。字世缨。山东单县人。景泰二年举进士,授南京御史。因弹劾宦官诸不法事,遭权贵忌恨,受中伤,谪降为湖广驿丞。天顺初任雄县知县,宦官杜坚捕杀天鹅,他杖其随从,被逮下诏狱。宪宗继位后,先后任葭州、秦州知州,继升为巩昌知府,再升为陕西右参政。因镇压岷州小股农民起义有功,进俸一级。成化十三年(1477)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因弹劾镇国将军奇涧,奇涧之父庆成王反诬,致被逮下狱。宦官尚亨籍没秦家,仅得敝衣数件。成化帝甚受感动,赐钞万贯,夺奇涧等3人爵,他复职为河南巡抚,不久调任宣府。因抵御小王子入寇有功,进左佥都御史,仍兼宣府巡抚。不久,奉召回京任户都右侍郎,受万安所诬,降为广西右参政,不久又升为福建左布政使。孝宗即位后,受大学士王恕推荐,升任左副都御史,督理漕运,翌年进为右都御史,总督两户军务。上任不久即弹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以贪暴罪被逮下狱。柳景与周太后有亲,反诬秦纮。经廷讯,秦纮无罪,柳景被夺职,秦纮亦罢职。廷臣连疏请留,数月后复起为南京户部尚书。弘治十一年(1498)引疾回乡。弘治十四年以蒙古诸部扰边,奉召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练士卒、易守将、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经奏准,修筑诸边城堡14O00余所,垣堑6400余里,固原遂为边防重镇。弘治十七年加太子少保,召还理户部事,以年老辞归。翌年死,赠官少保,谥“襄毅”。

秦姓近代名人

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锡人,是无锡锡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犯过严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驻南京代表、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是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2月参加重庆谈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秦姓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这里的“三”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便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一、qí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峡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白、壮、苗、藏、朝鲜、纳西、达斡尔、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群辅录》云:“舜七友有秦不虚。”当为秦姓之始。

2、郑樵注云:“赢姓,少皡之后也。皋陶为始祖,十世曰蜚廉,生二子:一曰恶来,其后为秦;二曰季胜,其后为赵。恶来之后五世曰非子,初封於秦谷,为秦氏,后封平阳;复迁于岐、丰之间,又迁于犬丘,又迁于雍,又迁于栎阳,又迁于咸阳,皆本於秦谷,故号秦焉。自子婴降汉,秦之子孙以国为氏焉。”此以国为氏,系出赢姓。

3、郑樵又注:“鲁又有秦氏,居於秦邑,今濮州范县北旧秦亭是其地。”《姓氏考略》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亦注:“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为大夫者食采於秦,以邑为氏。”则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4、又注:“楚有秦商。”此“秦”当与秦、鲁之秦氏不同源。(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或云:“‘赢’,姓也;‘秦’,氏也。何谓‘以国为姓’乎?徐、郯、莒、黄、江,国也,以国为氏者,钟离、楚邑;菟裘,鲁邑也,以邑为氏者。蜚廉,人名也,以名为氏者。何谓 ‘以国为姓’ 乎!凡此十三氏并赵为十四氏,其为氏不同而姓则同——赢也。由司马氏作《纪》、《世家》为谱系之始而昧於此义,致后世之言姓氏者无别焉。言秦者又有三:秦国之后以国为氏;其有出於鲁者,以邑为氏,盖鲁有秦邑,故也;出於楚者,未知以邑以字与。然所出既殊,皆非同姓。彼十四氏虽不同秦而同赢,是为同姓;此三秦者,虽同秦而不同嬴,是不为同姓。”) (5)《辞海》注云:“古代大秦人来中国的有的即姓秦,如三国时秦论。”大秦,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之称,此当以国为姓。

6、清代高丽族有秦姓,世居得州地方,当为今朝鲜族秦姓之先。《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7、藏族之秦姓历史悠久,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即有秦氏(族),为王族姻亲大族之一,遂以族为氏。或云出自“卧考”氏,本氏族名,以为氏。“卧考”汉意为“青”,后或取“青”音谐以音近之“秦”而改为单姓。达日年西的母亲鲁吉俺布错即为秦氏。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

8、达斡尔族秦姓,出自克音哈拉,《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黑龙江志稿》收载,后或为单姓“秦”,盖快读“克音”,谐音近之“秦”而得。

二、

秦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6%。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广西、江苏等省多此姓。四省秦姓约占全国汉族秦姓人口54%。

秦姓起源:

1、舜七友有秦不虚,见《群辅录》。此乃秦姓之始。

2、系自姬姓。周文公世子伯禽父,受封为鲁侯,裔孙为鲁大夫,食邑于秦(即秦亭,故治在今河南范县南3里),以邑为氏。

3、系自嬴姓。颛顼之裔,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故城在今甘肃清水东北)。至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再传至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

4、春秋时楚有秦氏。

5、金时女真人抹撚氏,汉姓为秦。

6、清满洲人姓,世居长白山。又,清满洲八旗姓穆颜氏后改为秦氏。满族姓。

7、清时高丽人姓。世居得州。

8、明、清时云南路南州(故治在今路南)土知州为秦氏,系彝族。

9、独龙族姓。居云南秦郎当,以居地名之第一字为姓。

10、大秦(即罗马帝国)人来华,留中国者,有以秦为姓者。

11、蒙古、纳西、土、土家、回、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秦姓名人:

秦堇父,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

郡望:太原、天水、齐郡。

秦姓姓氏源流

一、qí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峡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白、壮、苗、藏、朝鲜、纳西、达斡尔、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群辅录》云:“舜七友有秦不虚。”当为秦姓之始。

2、郑樵注云:“赢姓,少皡之后也。皋陶为始祖,十世曰蜚廉,生二子:一曰恶来,其后为秦;二曰季胜,其后为赵。恶来之后五世曰非子,初封於秦谷,为秦氏,后封平阳;复迁于岐、丰之间,又迁于犬丘,又迁于雍,又迁于栎阳,又迁于咸阳,皆本於秦谷,故号秦焉。自子婴降汉,秦之子孙以国为氏焉。”此以国为氏,系出赢姓。

3、郑樵又注:“鲁又有秦氏,居於秦邑,今濮州范县北旧秦亭是其地。”《姓氏考略》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亦注:“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为大夫者食采於秦,以邑为氏。”则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4、又注:“楚有秦商。”此“秦”当与秦、鲁之秦氏不同源。(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或云:“‘赢’,姓也;‘秦’,氏也。何谓‘以国为姓’乎?徐、郯、莒、黄、江,国也,以国为氏者,钟离、楚邑;菟裘,鲁邑也,以邑为氏者。蜚廉,人名也,以名为氏者。何谓 ‘以国为姓’ 乎!凡此十三氏并赵为十四氏,其为氏不同而姓则同——赢也。由司马氏作《纪》、《世家》为谱系之始而昧於此义,致后世之言姓氏者无别焉。言秦者又有三:秦国之后以国为氏;其有出於鲁者,以邑为氏,盖鲁有秦邑,故也;出於楚者,未知以邑以字与。然所出既殊,皆非同姓。彼十四氏虽不同秦而同赢,是为同姓;此三秦者,虽同秦而不同嬴,是不为同姓。”) (5)《辞海》注云:“古代大秦人来中国的有的即姓秦,如三国时秦论。”大秦,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之称,此当以国为姓。

6、清代高丽族有秦姓,世居得州地方,当为今朝鲜族秦姓之先。《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7、藏族之秦姓历史悠久,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即有秦氏(族),为王族姻亲大族之一,遂以族为氏。或云出自“卧考”氏,本氏族名,以为氏。“卧考”汉意为“青”,后或取“青”音谐以音近之“秦”而改为单姓。达日年西的母亲鲁吉俺布错即为秦氏。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

8、达斡尔族秦姓,出自克音哈拉,《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黑龙江志稿》收载,后或为单姓“秦”,盖快读“克音”,谐音近之“秦”而得。

二、

秦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6%。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广西、江苏等省多此姓。四省秦姓约占全国汉族秦姓人口54%。

秦姓起源:

1、舜七友有秦不虚,见《群辅录》。此乃秦姓之始。

2、系自姬姓。周文公世子伯禽父,受封为鲁侯,裔孙为鲁大夫,食邑于秦(即秦亭,故治在今河南范县南3里),以邑为氏。

3、系自嬴姓。颛顼之裔,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故城在今甘肃清水东北)。至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再传至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

4、春秋时楚有秦氏。

5、金时女真人抹撚氏,汉姓为秦。

6、清满洲人姓,世居长白山。又,清满洲八旗姓穆颜氏后改为秦氏。满族姓。

7、清时高丽人姓。世居得州。

8、明、清时云南路南州(故治在今路南)土知州为秦氏,系彝族。

9、独龙族姓。居云南秦郎当,以居地名之第一字为姓。

10、大秦(即罗马帝国)人来华,留中国者,有以秦为姓者。

11、蒙古、纳西、土、土家、回、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秦姓名人:

秦堇父,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

郡望:太原、天水、齐郡。

秦姓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这里的“三”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便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一、qí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峡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白、壮、苗、藏、朝鲜、纳西、达斡尔、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群辅录》云:“舜七友有秦不虚。”当为秦姓之始。

2、郑樵注云:“赢姓,少皡之后也。皋陶为始祖,十世曰蜚廉,生二子:一曰恶来,其后为秦;二曰季胜,其后为赵。恶来之后五世曰非子,初封於秦谷,为秦氏,后封平阳;复迁于岐、丰之间,又迁于犬丘,又迁于雍,又迁于栎阳,又迁于咸阳,皆本於秦谷,故号秦焉。自子婴降汉,秦之子孙以国为氏焉。”此以国为氏,系出赢姓。

3、郑樵又注:“鲁又有秦氏,居於秦邑,今濮州范县北旧秦亭是其地。”《姓氏考略》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亦注:“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为大夫者食采於秦,以邑为氏。”则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4、又注:“楚有秦商。”此“秦”当与秦、鲁之秦氏不同源。(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或云:“‘赢’,姓也;‘秦’,氏也。何谓‘以国为姓’乎?徐、郯、莒、黄、江,国也,以国为氏者,钟离、楚邑;菟裘,鲁邑也,以邑为氏者。蜚廉,人名也,以名为氏者。何谓 ‘以国为姓’ 乎!凡此十三氏并赵为十四氏,其为氏不同而姓则同——赢也。由司马氏作《纪》、《世家》为谱系之始而昧於此义,致后世之言姓氏者无别焉。言秦者又有三:秦国之后以国为氏;其有出於鲁者,以邑为氏,盖鲁有秦邑,故也;出於楚者,未知以邑以字与。然所出既殊,皆非同姓。彼十四氏虽不同秦而同赢,是为同姓;此三秦者,虽同秦而不同嬴,是不为同姓。”) (5)《辞海》注云:“古代大秦人来中国的有的即姓秦,如三国时秦论。”大秦,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之称,此当以国为姓。

6、清代高丽族有秦姓,世居得州地方,当为今朝鲜族秦姓之先。《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7、藏族之秦姓历史悠久,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即有秦氏(族),为王族姻亲大族之一,遂以族为氏。或云出自“卧考”氏,本氏族名,以为氏。“卧考”汉意为“青”,后或取“青”音谐以音近之“秦”而改为单姓。达日年西的母亲鲁吉俺布错即为秦氏。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

8、达斡尔族秦姓,出自克音哈拉,《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黑龙江志稿》收载,后或为单姓“秦”,盖快读“克音”,谐音近之“秦”而得。

二、

秦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6%。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广西、江苏等省多此姓。四省秦姓约占全国汉族秦姓人口54%。

秦姓起源:

1、舜七友有秦不虚,见《群辅录》。此乃秦姓之始。

2、系自姬姓。周文公世子伯禽父,受封为鲁侯,裔孙为鲁大夫,食邑于秦(即秦亭,故治在今河南范县南3里),以邑为氏。

3、系自嬴姓。颛顼之裔,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故城在今甘肃清水东北)。至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再传至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

4、春秋时楚有秦氏。

5、金时女真人抹撚氏,汉姓为秦。

6、清满洲人姓,世居长白山。又,清满洲八旗姓穆颜氏后改为秦氏。满族姓。

7、清时高丽人姓。世居得州。

8、明、清时云南路南州(故治在今路南)土知州为秦氏,系彝族。

9、独龙族姓。居云南秦郎当,以居地名之第一字为姓。

10、大秦(即罗马帝国)人来华,留中国者,有以秦为姓者。

11、蒙古、纳西、土、土家、回、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秦姓名人:

秦堇父,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

郡望:太原、天水、齐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