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 百家姓
百家姓大全 查姓氏 姓氏起源 姓氏排名
姓氏:城
拼音:chéng
排名:993
人口:约 3 千
稀有姓氏

城姓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9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城姓起源

城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芈姓。

城姓起源一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人群集居地城池,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城,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城,原义为围绕都市的高墙,特指城墙以内,即内墙;以外者至护城河濠之间地称“郭”,即外墙。古代人们为安全而筑墙围城,住在城内者有以城为姓氏,称城氏。据郑谯《通志·氏族略》记载:“城氏,以居地为氏者。”

古代姓氏中以地名为氏者颇多,诸如以山名为氏,以水名为氏,以丘名为氏,以方位为氏。如住在城池东门的以东门为氏,住在西门的以西门为氏,住在南郭的以南郭为氏,住在东郭的以东郭为氏,住在桥边的以桥为氏等等,于是像城氏、池氏、关氏、南宫氏、西闾氏、北丘氏、百里氏、九方氏、阪上氏等氏,就应运产生了。

以地为氏者不唯上例,还有诸如蒙氏、少室氏、嵇氏、邱氏、东氏、关氏、济氏、巷氏、艾氏、申氏、屠氏、东方氏、北海氏、洛下氏、瓜田氏、空同氏等等一百五十多个氏。

城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司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子荡为司城。”司城,就是春秋时期专职负责类如后世工部的官吏,属于上大夫,其官称在诸侯国中多称为司空,负责执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汉太尉同。”到宋国第十二代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执政时期(公元前?~前651年),为了避宋武公子司空的名讳,将官称“司空”攺为“司城”。宋桓公生有七子,分别为:子兹甫、子目夷、子种、子鱼、子荡、子鳞、子肸,这七个儿子的名字后来都成为姓氏。宋桓公逝世后,其长子子兹甫继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宋国公子荡,是宋桓公的第五个儿子,因被封在荡邑(河南睢县),为荡邑大夫,所以称公子荡。宋襄公即位后,即拜弟弟公子荡为宋国司城,史称其为“司城荡”。公子荡文武全才,竭力助长兄宋襄公扶齐伐曹,两会诸侯,使宋襄公称霸天下。后来公子荡在宋、楚两国的决战中,为营救宋襄公,独闯敌阵,身倍数创而牺牲于战场。

公子荡的儿子公子寿因后来继位的宋昭公子特(一称子德)为昏君,不愿意再陪其左右,因此愤而辞去了司城之职。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城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城氏者,亦称城氏正宗,世代相传至今。子姓城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寿为得姓始祖。

城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古郕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殷商时期,在胶东地区有一个古郕邑(今山东宁阳),其居人以地名为姓氏,称郕氏。郕邑在周武王姬发率军伐商纣王时被灭,周武王后又在其故地重建了新城,其后改“郕”为“城”,居者遂称新城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城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一支城氏族人在姓氏学史籍中,被记载为“新城族”。

城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城鉏(今山东汶上),那原来是宋国之邑,后为卫国夺占,赐予该大夫,因以为姓氏。在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城鉏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城氏、濮氏、阳氏、鉏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城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有东周城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的城父邑有两处:一处是春秋时期楚国夺取陈国之地后所设,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城东李庄乡古城村一带,古城村即在龙山北侧不远处,到了秦、汉时期,在城父邑的基础上又设置了父城县,到了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曾改称为龙山县。另一处则是在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城父邑。

周景王姬贵十九年(楚平王熊弃疾三年,公元前526年),楚平王之子太子熊建(芈建)的少傅费无忌受命去秦国为太子建迎亲,见秦女孟嬴很漂亮,便卑鄙地向楚平王熊弃疾建议“自娶”。昏庸的楚平王在霸占了准备为儿子太子建娶的媳妇孟嬴之后,又抽梁换柱地把一位齐国女子送给太子成亲。太子建的一个仆从因受到太子建的殴打而怀恨,便去告发了太子建与晋国之间协商的阴谋。郑国国君郑定公和正卿公孙侨得知太子建与晋国勾结谋郑的企图后,暂不露声色。待太子建密谋作乱时,先发制人,杀掉太子建,用反间挫败了敌方的阴谋。

太子建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原居地城父邑的名称为姓氏,而城父邑的楚国人也都怀念他,即有人便以其居邑名称为姓氏,皆称城父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城氏者,世代相传。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城浑,演绎了流传千古的《城浑出周》,他就是该支城父氏的后裔子孙,被汉朝史学大家刘向记载在《战国策》中。

城姓起源六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给其弟姬武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同母七弟姬武于郕邑(今河南范县),为公爵,建郕国,称郕叔武。

郕叔武后来自己选居于郕邑的城之阳(城南朝阳处),其后裔子孙遂称“城阳氏”,一称“成阳氏”。其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城氏、成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城氏正宗。姬姓城氏族人大多尊奉郕叔武为得姓始祖。

城姓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建造守护人居之地的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在古代,有专门负责督造城、郭、围、池之官员,其中就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城氏、郭氏、围氏、池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城姓起源八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班倢伃的居宫,属于以宫殿名称为氏。据史籍《前汉·班倢伃传》中记载:“倢伃居增城舍。”班倢伃,公元前48~前?年待考,名字待考;楼烦人(今山西宁武)。班倢伃是著名的西汉女文学家,是撰著《白虎通德论》(即《白虎通义》)和《汉书·地理志》的中护军班固的祖姑。她少有才学,善辞赋,在汉成帝刘骜执政时期被选入后宫,始为少使(女官称谓),不久立为倢伃,一度非常受宠,故而后人称其为班倢伃(倢伃)。

在史籍《汉书·外戚传序》中注明:“至武帝制倢伃、傛华、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视上卿,比列侯。”后来的婕妤,往往皆被晋封为皇后汉成帝是个游乐成性的皇帝。经常到后苑闲游,而闲游时则喜欢宣后宫的美人们陪伴。成帝喜爱才华横溢似乎无所不知的班倢伃,常召她陪伴游玩。有一次,成帝别出心裁,想和班倢伃同坐一个辇闲游,班倢伃却断然拒绝。通晓经史的她对成帝说:“我看历代名君图画,举凡古时圣贤君主,左右随从都有名臣侍驾,只有三代昏庸的君主,由嬖女侍奉左右;现在,皇上要和我同坐一辇,这不是和三代亡国之主有点相近吗?”成帝觉得很有道理,便收回成命,打消了这个念头。班倢伃拒绝和皇上同辇闲游的事情很快传遍深宫。皇太后听到详细的奏报后,感叹地说:“古代有位贤夫人叫樊姬,如今有位好女子就是班倢伃。”不久,随着赵飞燕姊妹俩入宫,汉廷出现了一宗宫廷巫蛊之祸案,这起案件到底是被人陷害、嫁祸还是另有内幕,至今还是个谜。反正,汉成帝元配许皇后曾在宫中设坛祈禳,被告以“巫蛊”。案发后,许氏被废去后位,赵飞燕姊妹俩入宫前最受宠爱的班婕妤,也受到牵连。汉成帝在这宗巫蛊之祸案中曾亲自审问班倢伃:“何以和皇后一起参与?”班倢伃冷静而从容不迫地回答:“天地之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潜修行善尚且没有蒙受恩泽和福禄,又何必要去行巫蛊邪术?如果鬼神有知的话,一定能够听到我的倾诉;如果鬼神无知,那诉冤又何用?什么都不想说,还是听天由命吧!”汉成帝被班倢伃的从容大度所折服,便颁道圣旨,免予追究班倢伃。但从此以后,班倢伃对宫中生活心灰意冷,也看透了宫廷的残酷斗争及皇帝喜新厌旧的本质,奏请退住长信宫,终日侍奉皇太后。在退居深宫的岁月中,她称己居为“增城舍”,在其中用女性独特的细腻和非凡的才华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自悼赋》。一代才女以她淡泊名利的情怀挑战着封建深宫女子的悲哀命运,不禁令人扼腕长叹,为之感慨万千。

班倢伃为西汉时期的一代才女,誉名在外,侍服她的侍从、仆者都非常尊敬她的为人和才华,有以其所居为姓氏称,称城舍人、城舍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城氏,世代相传至今。

城姓起源九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古代,在河东郡濩县西部有析城山(今山西漾城),在会稽郡东南部有赤城山(今浙江绍兴)。在居于其地的住民中,多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城氏,世代相传至今。

城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非常稀少,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却名列第三百七十九位,望出新城郡。

新城郡:即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带。宁阳位于泰安市南部,大汶河南岸,东邻新泰市,南与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市接壤,西与汶上县毗连,北隔大汶河与肥城市、泰安市岱岳区相望,辖宁阳、东疏、伏山、堽城、磁窑、南驿、华丰、葛石、泗店、白马、茅庄、蒋集、石集十三镇,西疏、鹤山、王卞、乡饮、灵山、东庄、崔解七乡。宁阳在商朝时期为郕邑。西周、春秋时期为郕国之地,后被在战国时期并入齐国。西汉时期置宁阳县(治今古城),因在宁山之南而得名;又置桃山县(治今石碣集)、刚县(治今郕城里村)等县,同属泰山郡。东汉时期废桃山县、宁阳县、刚县属东平国。西晋废宁阳县。北齐废刚县,移侨平原县于宁阳县古城北(即今治宁阳镇)。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由于此平原县与德州的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遂改为龚丘县,属兖州(后称鲁郡)。唐朝时期属兖州。北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改称龚县,属袭庆府。金国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189年)以避讳复名宁阳县,属兖州。元朝至元二年(丁巳,公元1256年)省入嵫阳县,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复置,属济宁路兖州。明朝时期属兖州府。清朝因之。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属岱南道(公元1914年更名济宁道)。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属兖济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8月属民国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9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属泰西行政委员会管辖。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署鲁西行政区泰西专区。民国三十没(辛巳,公元1941年)7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西)专区。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2月于泰安、宁阳边区建立泰宁县,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8月于泰安、泗水、宁阳边区建立泰泗宁县,均属泰南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初属泰南专区。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12月,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西)和第十九(运东)两专区合并为晋冀鲁豫第十六(泰运)专区,宁阳仍属之;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属冀鲁豫和冀南两行政区合并后成立的冀鲁豫行政区第一(泰运)专区。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泰运专区析为泰西、运东两个专区,泰西排序为冀鲁豫第一专区,宁阳县属之。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七专区(1949年7月改称泰西专区)。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67年泰安专区改为泰安地区,1985年改为泰安市,宁阳隶属不变至今。

新城堂:以望立堂。

一、c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太原,广东之澄海,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风俗通》云:“凡氏于事者,城、郭、园、池,皆姓也。”此当以地为氏。

二、

城姓分布:江苏武进有此姓。

城姓起源:

1、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城(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南),因以为氏,见《姓源》。

2、春秋时宋公子城之后,见《姓考》。

3、氏于事者,城、郭、园、池是也,见《风俗通》。

城姓名人:

城浑,战国时人,南游于楚,至于新城。

郡望:新城。

城姓郡望

新城郡:即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带。宁阳位于泰安市南部,大汶河南岸,东邻新泰市,南与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市接壤,西与汶上县毗连,北隔大汶河与肥城市、泰安市岱岳区相望,辖宁阳、东疏、伏山、堽城、磁窑、南驿、华丰、葛石、泗店、白马、茅庄、蒋集、石集十三镇,西疏、鹤山、王卞、乡饮、灵山、东庄、崔解七乡。宁阳在商朝时期为郕邑。西周、春秋时期为郕国之地,后被在战国时期并入齐国。西汉时期置宁阳县(治今古城),因在宁山之南而得名;又置桃山县(治今石碣集)、刚县(治今郕城里村)等县,同属泰山郡。东汉时期废桃山县、宁阳县、刚县属东平国。西晋废宁阳县。北齐废刚县,移侨平原县于宁阳县古城北(即今治宁阳镇)。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由于此平原县与德州的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遂改为龚丘县,属兖州(后称鲁郡)。唐朝时期属兖州。北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改称龚县,属袭庆府。金国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189年)以避讳复名宁阳县,属兖州。元朝至元二年(丁巳,公元1256年)省入嵫阳县,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复置,属济宁路兖州。明朝时期属兖州府。清朝因之。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属岱南道(公元1914年更名济宁道)。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属兖济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8月属民国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9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属泰西行政委员会管辖。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署鲁西行政区泰西专区。民国三十没(辛巳,公元1941年)7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西)专区。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2月于泰安、宁阳边区建立泰宁县,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8月于泰安、泗水、宁阳边区建立泰泗宁县,均属泰南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初属泰南专区。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12月,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西)和第十九(运东)两专区合并为晋冀鲁豫第十六(泰运)专区,宁阳仍属之;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属冀鲁豫和冀南两行政区合并后成立的冀鲁豫行政区第一(泰运)专区。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泰运专区析为泰西、运东两个专区,泰西排序为冀鲁豫第一专区,宁阳县属之。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七专区(1949年7月改称泰西专区)。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67年泰安专区改为泰安地区,1985年改为泰安市,宁阳隶属不变至今。

新城堂:以望立堂。

一、c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太原,广东之澄海,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风俗通》云:“凡氏于事者,城、郭、园、池,皆姓也。”此当以地为氏。

二、

城姓分布:江苏武进有此姓。

城姓起源:

1、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城(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南),因以为氏,见《姓源》。

2、春秋时宋公子城之后,见《姓考》。

3、氏于事者,城、郭、园、池是也,见《风俗通》。

城姓名人:

城浑,战国时人,南游于楚,至于新城。

郡望:新城。

城姓姓氏源流

一、c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太原,广东之澄海,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风俗通》云:“凡氏于事者,城、郭、园、池,皆姓也。”此当以地为氏。

二、

城姓分布:江苏武进有此姓。

城姓起源:

1、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城(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南),因以为氏,见《姓源》。

2、春秋时宋公子城之后,见《姓考》。

3、氏于事者,城、郭、园、池是也,见《风俗通》。

城姓名人:

城浑,战国时人,南游于楚,至于新城。

郡望:新城。

城姓堂号

新城堂:以望立堂。

一、c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太原,广东之澄海,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风俗通》云:“凡氏于事者,城、郭、园、池,皆姓也。”此当以地为氏。

二、

城姓分布:江苏武进有此姓。

城姓起源:

1、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城(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南),因以为氏,见《姓源》。

2、春秋时宋公子城之后,见《姓考》。

3、氏于事者,城、郭、园、池是也,见《风俗通》。

城姓名人:

城浑,战国时人,南游于楚,至于新城。

郡望: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