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 百家姓
百家姓大全 查姓氏 姓氏起源 姓氏排名
公孙
姓氏:公孙(公孫)
拼音:gōng sūn
排名:1116
人口:约 2 千
稀有姓氏

公孙姓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11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29

公孙姓起源

公孙姓主要源自:姬姓。

公孙姓起源一

源于身份,出自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族的后裔,

属于以贵胄身份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有被称为“公”者。按周王朝的典礼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在这些公孙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人便以身份称谓“公孙”为姓氏者,称公孙氏,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公孙姓起源二

出自姬姓,黄帝姬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

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在春秋时,各国各地的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 “公”。以当时的制度,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正式登基前,应先立为太子,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改姓为公孙。这样,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这在史籍《广韵》中有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史籍《通志》记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存疑:黄帝姬姓,不可能姓公孙

黄帝姓公孙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而早于《史记》的《国语·晋语》却记载:“黄帝以姬水(今陕甘的渭、湟之间)成,炎帝以姜水(经岐山、扶风、武功入渭之岐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国语·晋语》谓十四人实有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其中青阳与夷鼓同为己姓,玄嚣与苍林同为姬姓。十四个儿子中并无姓公孙者。儿子中没有姓公孙的,那么孙子中会有么?

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公孙)称。”

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百家姓中名列一百位之后。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

公孙氏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临淄)、扶风郡(今陕西咸阳)。今山东、云南两省还有公孙氏族人分布。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乙酉,公元265年)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县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废黜。公孙氏望族的高阳郡,是指③之所处。

扶风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白马堂:东汉末期公孙瓒被封为讨虏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一、公孙(公孫)gōng sūn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河北之固安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轩辕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又云:“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此当系出姜姓。

2、郑樵注云:“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者之称。”此以爵系为氏。《广韵》亦云:“古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二、公孙(公孫)

公孙姓分布:分布较广,人口不多。

公孙姓起源:

1、相传神农同母之弟勗,嗣少典(黄帝之父)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氏,盖轩辕帝(即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姓,见《路史》。

2、春秋时诸侯之孙皆为公孙,后亦有以为氏者。

公孙姓名人:

公孙域,东汉时玄菟太守。

郡望:高阳。

公孙姓历史名人

公孙姓古代名人

黄帝上古,姓公孙,名轩辕,号轩辕氏、有熊氏和归藏氏,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华夏族的缔造者,五帝之首,有些说法被列为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公孙侨春秋,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春秋时期郑国(河南新郑)人,郑国贵族,郑穆公之孙,郑公子发(字子国)之子。

商鞅战国,卫国国君的后裔

公孙龙战国(前320年-前250年),传说字子秉,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到如今只残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诡辩学代表著作,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

公孙度汉末三国(150-204年),字升济,辽东襄平人。有二子,公孙康,康弟公孙恭,康子公孙晃、公孙渊。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东汉中平六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汉献帝初平元年,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向南取辽东半岛,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由于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

公孙渊汉末三国,字文懿。魏大司马

公孙瓒东汉(?—199),字伯珪,汉族,辽西令支

公孙衍战国,

公孙弘西汉,汉武帝时丞相。

公孙康公孙度的儿子。

公孙恭公孙度的儿子。

公孙晃公孙康的长子。

公孙修公孙渊的儿子。

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公孙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一作大成或成),年号龙兴。建武十一年(35年),汉廷乃派兵征讨,被公孙述所拒。次年,复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攻破成都,纵兵大掠,尽诛公孙氏,“成家”为东汉所亡。计公孙述割据益州称帝,共在位十二年。

公孙姓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乙酉,公元265年)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县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废黜。公孙氏望族的高阳郡,是指③之所处。

扶风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白马堂:东汉末期公孙瓒被封为讨虏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一、公孙(公孫)gōng sūn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河北之固安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轩辕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又云:“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此当系出姜姓。

2、郑樵注云:“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者之称。”此以爵系为氏。《广韵》亦云:“古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二、公孙(公孫)

公孙姓分布:分布较广,人口不多。

公孙姓起源:

1、相传神农同母之弟勗,嗣少典(黄帝之父)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氏,盖轩辕帝(即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姓,见《路史》。

2、春秋时诸侯之孙皆为公孙,后亦有以为氏者。

公孙姓名人:

公孙域,东汉时玄菟太守。

郡望:高阳。

公孙姓姓氏源流

一、公孙(公孫)gōng sūn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河北之固安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轩辕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又云:“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此当系出姜姓。

2、郑樵注云:“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者之称。”此以爵系为氏。《广韵》亦云:“古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二、公孙(公孫)

公孙姓分布:分布较广,人口不多。

公孙姓起源:

1、相传神农同母之弟勗,嗣少典(黄帝之父)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氏,盖轩辕帝(即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姓,见《路史》。

2、春秋时诸侯之孙皆为公孙,后亦有以为氏者。

公孙姓名人:

公孙域,东汉时玄菟太守。

郡望:高阳。

公孙姓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白马堂:东汉末期公孙瓒被封为讨虏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一、公孙(公孫)gōng sūn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河北之固安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轩辕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又云:“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此当系出姜姓。

2、郑樵注云:“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者之称。”此以爵系为氏。《广韵》亦云:“古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二、公孙(公孫)

公孙姓分布:分布较广,人口不多。

公孙姓起源:

1、相传神农同母之弟勗,嗣少典(黄帝之父)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氏,盖轩辕帝(即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姓,见《路史》。

2、春秋时诸侯之孙皆为公孙,后亦有以为氏者。

公孙姓名人:

公孙域,东汉时玄菟太守。

郡望: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