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诗人介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巫山神女 wū shān shén nǚ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赤帝女(南方天帝)之女,名曰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本名: 巫山神女
所处时代: 宋代
主要作品: 惜奴娇,惜奴娇,惜奴娇,惜奴娇,惜奴娇
主要成就: 与楚之先王交合以促进楚国繁荣昌盛
关于巫山神女的介绍

词典释义

巫山神女:相传是赤帝之女名瑶姬,未嫁而卒,葬于 巫山 之阳,楚怀王游 高唐 ,昼寝,梦与其神相遇,自称“巫山之女”。见宋玉《高唐赋》序及李善注。后人附会,为之立像,称为“巫山神女”。 宋陆游《入蜀记》卷六:“过 巫山凝真观,谒 妙用真人 祠。真人,即世所谓 巫山 神女也。” 宋 陈德武 《清平乐·咏雨》词:“经旬一见通宵,恍如身在 蓝桥 ,记与 巫山 神女,不禁暮暮朝朝。”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把 南后 恭维得无以复加,说她是 巫山 神女下凡。” 瑶姬:1.女神名。相传为炎帝的女儿,即巫山 神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郭景纯 曰: 丹山 在 丹阳 ,属 巴 。 丹山 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 宋玉 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 瑶姬 ,未行而亡,封於 巫山 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 巫山 之女,高唐之阻。”一说即西王母之女 。《太平广记》卷五六引《集仙录》:“ 云华夫人 ,王母第二十三女, 太真王夫人 之妹也,名瑶姬。” 唐李贺《巫山高》诗:“ 瑶姬 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后蜀顾夐《浣溪沙》词:“青鸟不来传锦字, 瑶姬 何处锁兰房!” 2. 传说 瑶姬 “精魂为草,实为灵芝”。后因以“瑶姬”为花草之神。亦用指色白如玉的花。 唐李商隐《木兰》诗:“ 瑶姬 与神女,长短定何如?” 唐 王周 《大石岭驿梅花》诗:“仙中姑射接 瑶姬 ,成阵清香拥路歧。”

神话传说

传说一(炎帝之女)

后世评价

巫山神女为五方天帝中南方赤帝之女,曾授《黄绫宝卷》助大禹劈山开峡,排积水、除恶龙,化作神女峰保行船平安,因而博得后人尊敬奉祀。 她在中国历代诗文中,慢慢积淀成为一种排解不开的“巫山神女情结”,诗人的心目中这种情结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自有此情结以后,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态度,出了“昵”之外,又增添了一分“敬”。比如,贾宝玉对于女性的态度便是“昵而敬之”。神女的梦幻特点,已经超越了女性的本义。此时,原先描写女性的文本,指向了超女性的涵义:如美好的理想、人生的追求等等。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巫山神女,是西王母之女(一说赤帝之女),当大禹疏导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书与大禹,井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毛泽东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借动人的神话传说,展现了新中国大禹传人的豪迈气概和壮志胆识。 《毛泽东三峡行》:“毛泽东主席饶有兴趣地考察长江三峡。……神女峰!大家争相观看这座扑朔迷离令人神往的山峰。只见那云雾绕绕的山峰上,有一石柱酷似婷婷玉立含情脉脉的古装仕女,那衣裙那裙带,似乎被江风吹得飘飘欲飞……看到了神女峰,大家很自然地谈起那些咏叹神女的诗人和他们的华章:从屈原的《山鬼》,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到唐朝李白、刘禹锡、元镇、薛涛、李贺、李商隐,宋代陆游、范成大,明清黄辉、张问陶等等。一致认为:古往今来,赞颂神女的诗篇何止干干万万 余秋雨《文化苦旅·三峡》:“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注①:此处有误)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注①【襄王有梦,神女无心】在《神女赋》中,神女贞亮清洁,意态高远,以礼自持,凛然难犯。“欢情未接,将辞而去”,楚襄王 在梦中的求爱遭到了神女的拒绝。于是襄王“惆怅垂涕,求之至曙。”伤感失意之下泪流不止,苦苦等待直到天明。在《神女赋》中,神女没有与襄王欢会,因此,楚襄王充其量只是梦见了神女,而无其他关系。此所谓“襄王有梦,神女无心”。 详见本词条“历史渊源--谁梦神女” 巫山神女是我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都有描述。在当地传说中,她是一个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治水成功后,定居巫山,幻化成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 巫山在唐代就有了神女庙,历史上曾多次重建,至今遗址尤存。据《巫山县志》记载,农历七月初七为神女节。过节这天,远近妇女至神女庙祭祀。抗战期间,神女庙被毁,神女节也渐渐从民间消失。神女庙遗址属三峡库区淹没文物,现已作为旅游景点在长江北岸巫峡口复建。

历史渊源

文学影响

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引出了历代一系列诗赋词曲的文学作品,形成了描写、咏叹神女的韵文学长廊,足见其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最早是东汉傅毅的《舞赋》,虚设楚襄王游云梦,宴饮之间,以歌舞助兴,使宋玉即舞作赋。其结构方式也刻意模仿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写法。曹魏时曹植的《洛神赋》,序中明言:“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正文中也用“精移神骇”写迷离惝恍的幻想境界,有似梦境一般;铺叙洛神的美丽,更是继承宋玉《神女赋》的艺术技巧而有所发展。以美人比喻对理想的追求,则是承楚辞精神而来,难怪有人视之为“屈灵均之嗣声”。南朝谢跳《七夕赋》:“晒阳云于荆梦,赋洛篇于陈想。”江淹《别赋》:“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兮徒芳。”其中“瑶草”即化用巫山神女精魂化为瑶草的典故。李白《惜余春赋》:“披卫情于淇水,结楚梦于阳云。” 诗词中更是大量运用巫山神女的典故以寄兴抒情。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文学作品

李白诗 《感兴八首》盛唐·李白 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 锦衾抱秋月,绮席空兰芬。茫昧竟谁测?虚传宋玉文。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唐·李白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飒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氲氛。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杜甫诗 《咏怀古迹》唐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孟郊诗 《巫山高》二首或作《巫山曲》孟郊 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张九龄诗 《巫山高》唐张九龄 巫山与天近,烟景长青荧。此中楚王梦,梦得神女灵。 神女去已久,云雨空冥冥。唯有巴猿啸,哀音不可听。 苏轼诗 《神女庙》宋·苏轼 大江従西来,上有千仞山。江山自环拥,恢诡富神奸。深渊鼍鳖横,巨壑蛇龙顽。 旌阳斩长蛟,雷雨移苍湾。蜀守降老蹇,至今带连环。纵横若无主,荡逸侵人寰。 上帝降瑶姬,来处荆巫间。神仙岂在猛,玉座幽且闲。飘萧驾风驭,弭节朝天关。 倏忽巡四方,不知道里艰。古妆具法服,邃殿罗烟鬟。百神自奔走,杂沓来趋班。 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茫茫夜潭静,皎皎秋月弯。还应摇玉佩,来听水潺潺。 《巫山》节选宋·苏轼 攀缘见神宇,憩坐就石位。巉巉隔江波,一一问庙吏。  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  人心随物变,远觉含深意。野老笑吾旁,少年尝屡至。  去随猿猱上,反以绳索试。石笋倚孤峰,突兀殊不类。  世人喜神怪,论说惊幼稚。楚赋亦虚传,神仙安有是。  次问扫坛竹,云此今尚尔。翠叶纷下垂,婆娑绿凤尾。  风来自偃仰,若为神物使。 陆游诗 《三峡歌》宋·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毛泽东词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y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qiàn)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当代词客孟湘词: 《水调歌头·巫山神女》 又迎滴珠露,再上望霞峰。导航娥女,瑶姬千古自从容。 石壁插垂江底,层岭翻飞脚下,惊叹鬼神工。十二天仙美,半掩雾云中。 朝赏烟,夕沐雨,景千重。平湖高峡,滚滚涛浪一江通。不似当年 光景,却喜而今姐妹,两岸醉红枫。惯看人间好,不愿返苍穹。

学术研究

现代学者对宋玉两赋的研究,已不再着眼于琐细的考证,而是着重探讨高唐神女之源流与神性原型,特别是运用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理论来解读巫山神女传说。早在上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就推出了他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两赋的成果:《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学者们认为,此文是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拓荒之作,为现代的高唐神女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以来,高唐神女的研究一时成为先秦文学与神话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参加了探讨巫山神女之谜的行列,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著。 《高唐赋》中记载的这一朝云暮雨之巫山,后世多认为是巴东三峡中的巫山。《文选注》引《汉书注》:“巫山在南郡巫县。”书中指巫山位于南郡,而南郡始置于秦朝,统辖江陵县(今湖北荆州)。有当代学者认为:“《史记》中所说的巫郡、巫山就是三峡巫山……高山大江,套峡连绵,瀑布高悬,只有三峡巫山才符合《高唐赋》的描述。”不过若追溯“巫山”这一名称的源头,却还有更早的出典 。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自战国时期楚国赋家宋玉《高唐》、《神女》二赋问世之后,巫山神女这一中国文化中的“维纳斯”,便携着朝云暮雨,时时回荡于多彩的文学画廊之中。泰山文化学者、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周郢在2012年第2期的《管子学刊》上发表论文《从巫山神女到泰山玉女》,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学术新观点:认为楚辞中的巫山神女原型,与泰山有着密切关系。(删节版)

相关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