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诗人介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释惟简 shì wéi jiǎn
释惟简,住婺州承天寺。泐潭澄禅师法嗣,为青原下十世。《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
本名: 释惟简
字号: 字宗古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时间: 约1011
去世时间: 1095
主要作品: 偈,偈·德山入门便棒,颂古·劫火洞然俱败坏,颂古·百千诸佛眉弯曲,颂古·芭蕉拄杖与夺
关于释惟简的介绍

人物简介

他九岁出家,十九得度,二十九赐紫,三十六赐号。曾任成都大慈寺六世主持,领袖四川众僧、广泛传播佛法。 绍圣二年(1095年),宝月大师圆寂,葬于锦城(成都)之东塔子山,苏轼为其作《宝月塔铭》。 惟简的故事主要载于明朝吴门华山寺沙门明河撰的《中华佛典宝库——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杂科篇,里面有宝月大师传。

史籍记载

《宝月大师传》载: 惟简跟苏东坡是无服兄。 九岁出家(事成都中和胜相院慧悟大师),十九得度,二十九赐紫,三十六赐号。 师清亮敏达,综练(广泛究习)万事,端身以律物,劳己以裕人,人皆高其才,服其心。凡所欲为,趋(追求,追逐)成之,更新其精舍之在成都与者,凡一百七十三间,经藏一,卢舍那阿弥陀弥勒大悲像四,砖桥二十七。皆谈笑而成,其坚致可支一世。 师于佛事,虽若有为,譬之农夫畦(qí:五十亩为畦)而种之,待其自成,不数数然(shuòshuò然:拼命追求的样子)也。喜施药,所活不可胜数。蜀守与使者,皆一时名公卿,人人与师善。然师罕见寡言,务自却远,盖不可得而亲疏焉。 少与蜀人张隐少愚善。老泉(苏洵)深器之曰:此子,才用不减澄观。若仕,当有立于世。为僧亦无出其右者。已而果然。 绍圣二年六月九日,始得微疾。即以书告于往来者,敕其子孙,皆佛法大事,无一语私其身。至二十二日,集其徒问日早暮。及辰曰:吾行矣,遂化,年八十四。是月二十六日,归骨于城东智福院之寿塔。 绍圣二年(1095年),宝月大师圆寂,葬于锦城(成都)之东塔子山,苏轼为其作《宝月塔铭》。

惟简与苏轼

惟简是苏轼最早结识的僧人,两人友谊很深。苏轼青年时代起就结识宝月大师惟简,到惟简去世时,苏轼已年届60。在悠悠40载漫长的岁月中,苏轼不管是春风得意,还是仕途坎坷,遭遇贬谪,总是以各种方式与惟简大和尚保持了密切联系。苏轼一生结交的僧禅朋友很多,惟简是其中交往时间最长的一个。苏轼在学佛习禅方面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与惟简法师的关心、影响无疑是分不开的。 据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载,苏轼20岁“游成都,谒张安道”;又与弟苏辙同游大慈寺,见惟庆(文雅大师)、惟简(宝月大师)法师。两位僧人的超凡气度、博学多闻和虔诚书佛给苏轼留下了深刻印象。苏轼结识了惟简后,因为都姓苏,又都是眉山人,因认作宗门兄长,惟简年长于苏轼。 苏轼每至成都必游大慈寺。其时大慈寺内藏唐画家卢椤伽笔迹以及唐禧宗皇帝与从官文武75人画像,皆为画中珍品,精妙贯世。苏轼观赏后留下题名:“至和(至和是宋仁宗年号,1054年—1056年)丙申季春二十八日,眉阳苏轼与弟辙来观卢椤伽笔迹”。苏轼官于陕西凤翔时,买得唐明皇所建藏经龛龛门四板,献给苏洵。门板画系吴道子所作,其阳为菩萨,阴为天王,苏洵甚为喜欢,以为至宝。治平四年(1067年),苏洵于开封去世,归葬眉山,苏轼亦将四菩萨像带回眉山。除丧后,苏轼专程到大慈寺拜望宝月大师,宝月大师劝说苏轼将苏洵平生最爱而不忍舍弃之物捐献大慈寺,苏轼于是将四菩萨像捐出。宝月大师许诺:“以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画不可夺”,并耗钱百万度造大阁珍藏,绘苏洵像于其上,名为“四菩萨阁”。苏轼助钱二十分之一。 惟简曾任成都大慈寺六世主持。嘉佑四年(1059),苏轼在川服程氏母丧期满,到成都与惟简过往较多,关涉佛事者如“要绣观音”、“借浮沤画”等。离开成都时,惟简还远山相送“至刻厚意。”(苏轼《与宝川大师三首》其一)后苏轼与苏辙随父举家离蜀,北行赴京,约惟简于嘉州(乐山)相会, “及至嘉州亦五六日间,延望不至,不知何故爽前约也”。(同前其二)对这次未能与惟简见面,苏轼感到非常遗憾,怅惘之情溢于言表。治平四年(1067),苏轼在川居父丧。惟简前往造访,适遇苏辙拿来《兰亭摹本》,于是,“宝月大师惟简请其本,令左绵僧意祖摹刻于石。”(苏轼《书摹本兰事后》)同日,惟简还“以其所居院之本末”,请苏轼为主作记,于是写成著名的《中和胜相院记》(“蜀成都大圣慈寺,故中和院,赐名胜相。”)。在这篇院记中,苏轼对当时佛禅界鱼龙混杂的现状作了严厉的批评,此文一向被认为是“苏轼前期一篇重要的辟佛名作”,“是苏轼辟佛文章中最尖锐的一篇”。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亲友多惊散远离,而惟简却在苏轼到黄州不久,就派徒孙悟清前来探望,并希望苏轼为成都大圣慈寺新建成的专供收藏佛经的“大宝藏”作记。苏轼回书云:“屡要《经藏碑》。本以近日断作文字,不欲作。既来书叮咛,又悟清日夜监督,遂与作得寄去”。(见苏轼《与宝月人师五首》其三)这里所说的《经藏碑》即《胜相院经藏记》。在这篇记中苏轼自称为居士:“有一居士,其先蜀人,与是比丘,有大因缘。去国流浪,在江淮间,闻是比丘,作是佛事,即欲随众,舍所爱习。周视共身,及具室庐,求可舍者,了无一物。如焦谷芽,如石女儿,乃至无有,毫发可舍。私自念言,我今惟有,无始以来,结习口业,妄言绮语,论说古今,是非成败……”悟清返川时,苏轼修书与惟简,表示要与惟简做佛道之伴侣。 后来悟清再受惟简之托,第二次到黄州看望苏轼。苏轼请悟清前往黄梅山常欢喜处取“唐画十六大罗汉”,悟清不辱使命。 绍圣二年(1095),惟简在成都患疾亡化,当时苏轼谪居惠州,惟简弟子法舟、法荣不远万里前来请铭,苏轼遂作《宝月大师塔铭》,以称颂纪念。文章细述惟简的僧路历程,历数其在成都收徒传法的多般好处,最后写道:“大师宝月,古字简名,出赵郡苏,东坡之兄。自少洁斋,老而弥刚。领袖万僧,名闻四方。寿八十四,腊六十五。莹然摩尼,归真于上。锦城之尔,松柏森森。子孙如林,蔽芾其阴。”文章对宝月大师惟简领袖四川众僧、广泛传播佛法的佛教业绩,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出于对惟简的崇敬,苏轼写这篇铭文时,在选用纸、笔、墨方面也很是讲究。他说:“子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庭硅墨,皆一代之选也”。(见苏轼《题所书宝门塔铭》)用当时最好的书写用具来为惟简写作塔铭,充分体现了苏轼对惟简的恭敬和深情厚谊。 《苏辙集》中也有《祭宝月大师宗兄文》。

释惟简诗

《全宋诗》收录有释惟简诗《偈》一首。 偈 释惟简 莫离盖缠,莫求佛祖。 去此二图,以何依怙。 江淹梦笔,天龙见虎。 古老相博,月不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