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诗人介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郭沫若 guō mò ruò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本名: 郭沫若
所处时代: 现代
出生地: 中国-四川-乐山-沙湾
去世时间: 1978年6月12日(戊午年)
主要作品: 中折瀑,宿庐山美庐,雾中游含鄱口偶成,水调歌头归途,春雷
主要成就: 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祖籍: 中国-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关于郭沫若的介绍

人物生平

在重庆政治部处理公务时之郭沫若 (2张)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不久拜见汪精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 (10张)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个人成就

文学特色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 郭沫若和他的书法 (9张) 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家族成员

根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的祖籍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孩子。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之后裔。 张琼华 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包办下无奈与张琼华(1890年-1980年)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 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里,张琼华孤独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4年-1995年)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沫若,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 长子:郭和夫是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家,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 次子:郭博是建筑家和摄影家,退休前为上海民用设计院总工程师。 三子:郭复生(亦叫佛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女儿:郭淑瑀,后来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 四子:郭志鸿是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于立群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两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儿子郭汉英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导。 次子郭世英肄业北大哲学系,1968年被北京农业 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自杀他杀至今成谜。 三子郭民英肄业中央音乐学院,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无预兆突然自杀,成谜。 长女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 次女郭平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兼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四子郭建英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在美国电脑公司任职。著名指挥、音乐翻译评论和音乐活动家。

人物评价

如果他说了十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闻一多评)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中国科学网评)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瞿林东评)

人物纪念

生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