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诗人介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易祓 yì fú
易祓 (1156年—1240年,汉语拼音yì fú)字彦章,一作字彦伟,又作彦祥,号山斋,湖南长沙宁乡县巷子口镇巷市村人。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为孝宗、宁宗、理宗三朝重臣,与同郡汤璹、王容并称“长沙三俊”。与著名词人姜夔“折节交之”。著有《周易总义》二十卷、《周官总义》三十卷等
本名: 易祓
字号: 彦章,号山斋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时间: 1156年
去世时间: 1240年
主要作品: 喜迁莺,水调歌头,安灵龙潭,读唐中兴颂,和黄山谷龟壳诗韵二首
关于易祓的介绍

个人生平

易祓,字彦章,后改彦祥,行五九,号山斋,南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公元1156年)正月生(据宁乡谱,三月初四生)。几先公之长子,妙公之孙也,以祖纶公侨居沩上,弱冠举于乡,不乐仕进,恩例文林郎,翌年转儒林郎。公博学多才,素工诗词,文人博士交相倾慕,咸以望见颜色为幸,尊称布衣居士。至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荐于朝,殿试第三名探花,帝甚嘉之,赐封释褐状元。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入荆南师幕,庆元四年(1198年)除著作郎兼实录检讨官,掌修国史,位次编修,兼权起居郎,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任尚书佐郎。翌年三月除枢密院检讨,四月磨勘(考绩升迁制度)转朝散大夫郎,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又除国子司业(中央书院国子监副长官)。开禧乙丑元年(公元1205年)升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令。八月除左司谏议官兼侍讲,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丙寅(公元1206年)升右谏议大夫转朝散大夫。七月除礼部尚书,职掌礼仪、祭享、贡举等事长官,兼直学士院,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并备咨询要政。是年南宋伐金,史称“开禧北伐”,翌年丁卯,师旦失败贬死,十一月公谪融州,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寻叙。嘉定乙酉(公元1225年)理宗登极改元宝庆,恩赐朝议大夫,提举玉隆万寿宫事,安置罢退之臣及闲员。丁亥(公元1227年)恩赐朝议大夫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转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赠正奉大夫,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三月二十日殁,寿终八十五岁。御赐祭葬,墓在宁乡县原十都三区沩上之下屏山(今宁乡县巷子口乡)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封硕人,谥文昌。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

人物年表

淳熙二年,易祓在太学读书。不久后就回到家中,他的妻子曾经寄给他一首词《一剪梅》“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做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遂不还乡。石做心肠。铁做心肠。红日三竿懒画妆。虚度韶光。痩损容光。不知何日得成双。羞对鸳鸯。懒对鸳鸯”来呵责他。 易祓一直在太学读书10年,淳熙十二年授予官职上舍释褐、补文林郎、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 光宗绍熙五年,易祓被召入荆南帅幕。两个月后即授职太学正。 宁宗庆元二年十一月,易祓为秘书省正字。 庆元四年,易祓为校书郎,旋即又升为秘书郎。 庆元五年七月,易祓为著作佐郎、起居舍人。十二月以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 庆元六年二月,易祓为权右侍郎官,后又转奉议郎。八月,易祓为著作郎。九月,易祓出任知府江州。 嘉泰初,易祓在江州任职知府。 嘉泰三年,易祓被召赴行在所,又为员外郎、左侍郎官。 嘉泰四年四月,易祓为枢密院检详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同年七月,授职国子司业。 开禧元年六月,易祓任职中书舍人。八月,授职左司谏兼侍讲。 开禧二年,易祓任职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立即又落职与宫观。 开禧三年十一月,易祓得罪权贵被贬融州。 嘉定二年十二月,易祓在融州任职,撰有《真仙岩亭赋》。 嘉定四年,易祓撰写《易学举隅》四卷。后移全州居住。 嘉定八年,易祓曾为方信孺书写桂林世节堂扁额,磨崖石刻于龙隐岩。 嘉定九年七月,易祓从全州迁移到衡州,得到圣旨回归宁乡,中途经过祁阳县浯溪,有题浯溪诗刻石。 嘉定十三年,易祓官复原职。 理宗宝庆元年,易祓转职朝请大夫,还是在家中居住,实际上被闲置。 宝庆三年,理宗封易祓为宁乡县开国侯。 绍定元年,易祓撰成《周易总义》二十卷。 嘉熙四年三月二十日,易祓因病去世,寿年85岁。

人物概况

易祓 (一一五六~一二四○),字彦章(一作彦祥、彦伟),号山斋居士,湖南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上舍释褐,为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宁宗庆元六年(一二○○),累迁著作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四年(一二○四),擢国子司业(《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开禧元年(一二○五),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迁左司谏兼侍讲。二年,除礼部尚书,寻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三年,谪融州,移全州。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复原官。理宗嘉熙四年卒,年八十五。事见清同治《宁乡县志》卷九《礼部尚书易祓墓志》。有《周易总义》、《周官总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山斋集》等传世。 祓公,字彦祥一字彦章,号山斋。长沙宁乡人(萍乡谱作雄公长子鹏举后裔待考)。祖父妙,字道微,郡守累辟不就。父畿先字季崇,承奉郎,致仕赠朝奉大夫,生有至性,定省温清,朝夕无间,学者称为纯孝公。其长子也,弱冠乡举,游太学,工词赋。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乙己(1185)释褐,依殿试第一人,恩例初仕文林郎,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直学士。以时论不合,谪融州,移全州,复移衡州。得旨自便,家居三十年。著书自娱,筑楼于沩山之南,取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题曰:“识山楼”。日夕游息其间。零陵唐如晦,博学士也,远来受业,公题其书室曰善斋。开禧二年(1206)本南唐剌史赟(斌/贝)公旧谱,作庆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删订,存信阙疑,书为三册,分给长沙、吉州、袁州三部,是为绫谱。寻复原官,转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封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著书最多,载在艺文志。著有《周易总义》廿卷、《周官总义》三十卷(此二种编入《四库全书》)、《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易学举隅》、《周礼释疑》、《山斋集》等书行世。周礼总义盛传于时,乐声远谒山斋诗曰:淳熙人物到嘉熙,听说山斋亦白髭,细嚼梅花读总义,祗应姬老是相—。年八十五卒。 附现存易祓部分诗词文 如下: 萧、曹、丙、魏就优论 (易祓状元御试论文) 早几年在一种宁乡玉堂铺太原堂易氏支谱残卷中,发现状元易祓御试论文,题为《萧、曹、丙、魏就优论》,讨论大臣的治国之道,甚为珍贵。易祓,字彦章,号山斋,南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年)三月初四生,淳熙十二年乙巳状元,开禧二年丙寅(1206年)任礼部尚书,开禧三年(1207年)修易氏绫谱《庆源集》,宝庆二年(1226年)封宁乡开国男,嘉熙四年庚子(1240年)三月二十曰卒于宁乡崇祀乡。易祓著述甚丰,留世极少,此状元论文是其一。 大臣之用天下,当维持天下之治体,而末节不与焉。即区区之末节,而较其一时之所长,则其著见于事业者,固不能无等级之辨,然非所以论大臣任天下之道也。治天下有定体,大抵宽大乐易者有经久之谋,而刚锐果敢者皆迫切之计。为大臣者,固当培植国本,固结人心,使天下之治,至于千万世而不穷焉可也。苟惟治体不察而一切严毅者,究心焉则其目前之效非不耸然,其可嘉也,而治道之元气索矣。昔者汉家之治,源流深长,诚不可以一时之严毅为之也。萧何之画一,曹参之清净,丙吉之长者,是固足以维持汉家仁厚之政。而魏相独以严毅闻,严毅非不足以为政,而汉家之治体果如是乎?君子于是而考明之,则四子之所以用汉者,殆不容无所辨。萧、曹、丙、魏孰优?请因班固之说而申之。 有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治体,而其所以辅赞弥缝于不可终穷之地,要必有以任其责也。苗民之弗率,声其罪而诛之,无难也,而禹之相舜,乃急急于班师之举;商民之弗靖,虽锄而绝之弗恤焉可也,而周公之相成王,乃谆谆乎姑为教之之言,夫(非)优容和缓之不足以制天下之变固也。而圣人之心,因乃委其自安,待其自定何也,盖不如是则不足以维持天下之治体也。 然则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者,其以此欤?西汉之兴,固不可以三代之治责之也。然高祖天资仁厚,出秦民于水火之余,而纳之于衽席之上。萧、曹二子亦且静厚少事,而足以为安养休息之政,夫是以一代之治可以久传而无后患。自武而宣,则其浑厚之气以少蠹矣。丙吉之长者,犹足以扶其颠而支其坠,至于魏相之严毅,则又益甚焉,是不可以不辨也。而世之论治者曰,萧何以民田自濡,其视乎相之称上者为孰愈;曹参以醇饮而自肆,其视夫相之总众职者为孰优;丙吉闻匈奴之警而后任科琐边吏之责,其视夫相之职兵略为孰胜。自是而观之,则相之才智自足以震耀于一时,而非三子所及,而深考其维持治体之所在,则优劣之辨始有可得而论者。 采明月令之说,而不知其品式之繁,诚不若三章之约为简且易也;奏贾谊、晁错之言,而不知其限于刑民之过,诚不若狱市不扰者之为安且久也。稔霍氏之祸而不能驹辉,盖杨韩之诛,诚不若三公不接吏者之为无后悔也。三子之所以维持治体者,相果能之乎?相当宣帝严毅之朝,而不守高帝仁厚之治,顾乃耗天下之脉滋天下之变,则三子之智,必不如是。君子于是而视之,则其人品之优劣盖有定论矣。虽然汉家仁厚之治是固不可以不守也。然文帝之朝,公卿大夫风流笃厚,耻言人过,其仁厚可知也。至于周勃之椎鲁,申屠之木强,是虽不至于激天下之变,而亦何补于汉家一代之治哉。吁治天下之道,不病于法制之不详,而病于法制之过详也;不病于政令之不严,而病于政令之过严也。用天下者苟能因其一代之体而守其一定之法,则仁厚之政至今存可矣。 萧、曹远矣,丙吉之长者固莫得矣,与其为魏相之严毅至于亏天下浑厚之气,固不若周勃、申屠之徒,虽不足以耸天下之观听,而亦不至于激天下之多事也,君子其不可不为之辨明乎?今观班固之于数子一概而论之,且曰君臣一体相待而成,则夫萧、曹、丙吉之得君行道,是固不可以优劣论者,而独于魏相之严毅而谓其不如丙吉之宽,则班固之论,盖亦深智。夫治体非泛然之论也,犹之身焉,于康强无事之时而投之以决裂瞑眩之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此治体之说也,固之论数子,亦主乎此而已矣,学者当以是求之,谨论。 识山楼记 尝观坡翁《庐山》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盖以此山之人,终日耕桑樵牧为生,于是所见益狭,所处益陋,岂识山之所以为山?予于山外求之,左江右湖,诸峰耸然,千岩万壑,层见叠出。虽未周历遍观,而庐山高致已了然胸次,此坡翁识山之意也 仆于嘉定已卯岁,自湘城归沩浦,复寻三径之旧,正在沩山之外,作楼于所居之南。其下为读书堂,旁舍环列于其间,设花槛与楼相对。仆老矣,日游息于是。沩山在望,紫翠交错,若拱若揖,相为酬酢。山间以四时代谢,烟云变化,朝暮万状,不越指顾之顷,洞察秋毫之微,兹果山所特识者欤?系以诗曰:“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更看面目知端的,却在先生几杖间。”若质老泉,当为领颔一笑,遂摘坡翁诗句以为一匾。

其他

安灵龙潭 流水淼无际,其源偏坤舆。 压这以山麓,壅淤谁与疏。 神物夜上宅,风雷发欷嘘。 擘开苍玉峡,泻作清泠渠。 安得探其穴,扁舟武陵鱼。 吾闻覆载闲,不过一身如。 九窍互开合,血肤乃张舒。 其间或积滞,气郁成痈疽。 山泽本通气,自然厥中虚。 明河转地轴,乔岳并郊墟。 脉络无不寓,地行乃其馀。 请观千丈瀑,高出康谷庐。 和太白感秋诗韵 我无适俗韵,滥剖江成竹。 惟有南山云,对这若要掬。 秋堂风露清,岂不念羁独。 行年四十九,亦复此栖宿。 二子亦有契,兹期定前卜。 泛观穹壤间,物剥继以复。 消息固常然,天地非反覆。 姑置勿复言,新篘已清熟。 和黄山谷琼芝诗韵 千岁蟾蜍犹得仙,百年枸杞足延命。 也须点铁自成金,未信磨砖能作镜。 示从侄茂 万事皆从忙处错,寂然不动乃能通。 君看开济规模事,却属南阳高臣翁。 悬钟石 不今不古不朝昏,只与南山伴白云。 我既无声亦无臭,众生当以不闻闻。 浯溪中兴颂 湘江东西直浯溪,上有十丈中举碑。 谁鉴丰碑镇山曲,溪边美人美如玉, 想当歌颂大业时,胸蟠星斗光陆离。 蚕须虿尾更清劲,凛凛襟怀冰雪莹。 水部之文鲁公书,两翁寥寥千载馀。 后来更有黄太史,健笔题诗起翁死。 一派溪流彻底清,溪边镜石坚而明。 我思古人不事见,水石犹作琼瑰声。 朅来名山访遗迹,烟雨凄迷山路湿。 野叟蒙头看打碑,君其问诸水边石。 和黄山谷龟壳诗韵(其一) 支休纳息三百年,也胜刳赐贮金屋。 问子多智亦多穷。何如莲叶安巢宿。 和黄山谷龟壳诗韵(其二) 一枝自足鹪鹩巢,一居犹胜蜗牛屋。 道人身外本无求,况有龟轩可栖宿。 寄御史判陶岑 我醉欲眠郡罢休,谁能倚杖听江流。 蕉花当户不知午,梧叶满庭疑是秋。 吾首人来无物累,此心何处不天游。 鸿边幸有音书至,春在江南云梦洲。 题识山楼 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 更看面目知端的,却在先生几格闲。 题唐裴休墓 万重云捧古人坟,花木争奇紫翠纷。 神气丽天经夜月,山光映水度秋雯。 田犹荷锸耕罗汉,法有金城赖相居。 挪却金鱼逢佛选,至今完壁颂元勋。 读唐中兴颂 唐家基业重於山,甯许胡雏据九关。 当日人心旋□堵,异时世变却循环。 壤分旄钺谁能制,政出貂璫不复还。 千古高岩销苍藓,空留遗迹蹈元颜。 蓦山溪(春情) 海棠枝上,留得娇莺语。双燕几时来,并飞入、东风院宇。梦回芳草,绿遍旧池塘,梨花雪,桃花雨。毕竟春谁主。 东郊拾翠,襟袖沾飞絮。宝马趁雕轮,乱红中、香尘满路。十千斗酒,相与买春闲,吴姬唱,秦娥舞。拚醉青楼暮。 喜迁莺(春感) 帝城春昼。见杏脸桃腮,胭脂微透。一霎儿晴,一霎儿雨,正是催花时候。淡烟细柳如画,雅称踏青携手。怎知道、那人人,独倚阑干消瘦。 别后。音信断,应是泪珠,滴遍香罗袖。记得年时,胆瓶儿畔,曾把牡丹同嗅。故乡水遥山远,怎得新欢如旧。强消遣,把闲愁推入,花前杯酒。 况周颐《蕙风词话》曾评此词: 易祓喜迁莺云:”记得年时,胆瓶儿畔,曾把牡丹同嗅.”语小而不纤.极不经意之事,信手拈来,便觉旖旎缠绵,令人低徊不尽.纳兰成德浣溪沙云:“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道是寻常.”亦复工於写情,视此微嫌词费矣.喜迁莺歇拍云:”强消遣,把闲愁推入,花前杯酒.”由”举杯消愁”意翻变而出,亦前人所未有. 水调歌头 祓奉陪判府府判诸丈为淡岩之游,回视融之仙岩,全之砻岩,殆相长雄。使祓向不以罪斥,则安知天下有此清胜。谨以小词纪其实。祓皇恐再拜。 自古清胜地,江带与山篸。夸娥擘此石罅,不独岭之南。初见仙岩第一,再见砻岩第二,今见淡岩三。邱壑皆有分,品第不须谈。 望前驱,陪后乘,破晴岚。出城一舍而近,峭壁与天参。不使尘埃涴脚,忽觉烟云对面,鹤驭可同骖。杖履从归去,此乐□湘潭。 另附易祓妻诗词各一首如下: 对雪 纷纷瑞雪压山河,特出新奇和郢歌。 乐道幽人方闭户,高歌渔父正披蓑。 自嗟老景光阴速,谁使佳时感怆多。 更念鳏居憔卒客,映书无寐奈愁何。 一剪梅 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做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就不还乡。铁做心肠。石做心肠。 红日三竿懒画妆。虚度韶光。瘦损容光。不知何日得成双。羞对鸳鸯。懒对鸳鸯。 附部分相关资料 日下: 1,《氏族大全》卷二十一:"易祓,字彦伟,长沙人.工小词.春词《蓦山溪》云:'东郊拾翠,襟袖沾飞絮.宝马趁雕轮,乱红中,香尘满路.十千斗酒,相与买春闲,吴姬唱,秦娥舞.拚醉青楼暮.'宋淳熙乙巳,祓为释褐状元.丁未汤璹为省元,王容为状元.潭州有三元坊.祓官至尚书.有《周礼总义》行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王鳌《姑苏志》卷五十一:"汤璹字君宝,本浏阳人,淳熙中第进士.与王容、易祓号'长沙三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王容为淳熙十四年殿试状元,汤璹为省元.参何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附录《宋代科举一览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第298页. 3,《全宋诗》第51册易祓小传已采用此墓志.谨注明以志其先发现之功 4,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姜尧章自叙》载姜夔自称:"金陵吴公及吴德夫、项平甫、徐子渊、曾幼度、商翚仲、王晦叔、易彦章之徒,皆当世俊士,不可悉数,或爱其人,或爱其诗,或爱其文,或爱其字,或折节交之."中华书局1983,第211页. 5,《续修宁乡志》卷三十一即作"乙巳":"易祓,字彦祥,一字彦伟,号山斋,始祖欢,宋贞宗祥符时由太和迁宁[乡].祓弱冠乡举游太学,工词赋,淳熙乙已释褐,依殿试第一人恩例,初仕文林郎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 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此状元非殿试状元.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殿试状元为卫泾.淳熙十五年乙巳无省试,淳熙十四年丁未殿试状元为王容,省元为汤璹.参何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附录《宋代科举一览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第298页. 7,易祓《真仙岩赋》,在融县。桑悦《仙岩记》亦提及此赋石刻:"嘉定间,守融州鲍粹然建亭其上,如鲁灵光之独存,屡欹斜复正,疑有神护.旧插木版于岩为桥以渡,今版将腐,人无敢过.名亭从岩名,长沙易祓为之赋.碑藏岩中如新刻. 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广西通志》卷四十四亦有相同记载:"世节堂在龙隐岩,宋嘉定八年二月莆田方信孺新桂林西漕台厅事为世节堂,长沙易祓书三大字扁磨崖于岩侧."又见谢启昆《粤西金石略》卷十一. 9,同治《续修宁乡县志》卷三十一易祓传.同书卷九易祓墓志注云:"旧志作男,食邑三百户,与墓志微异同."

生平

淳熙二年,易祓在太学读书。不久后就回到家中,他的妻子曾经寄给他一首词《一剪梅》“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做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遂不还乡。石做心肠。铁做心肠。红日三竿懒画妆。虚度韶光。痩损容光。不知何日得成双。羞对鸳鸯。懒对鸳鸯”来呵责他。

易祓一直在太学读书10年,淳熙十二年授予官职上舍释褐、补文林郎、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

光宗绍熙五年,易祓被召入荆南帅幕。两个月后即授职太学正。

宁宗庆元二年十一月,易祓为秘书省正字。

庆元四年,易祓为校书郎,旋即又升为秘书郎。

庆元五年七月,易祓为著作佐郎、起居舍人。十二月以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

庆元六年二月,易祓为权右侍郎官,后又转奉议郎。八月,易祓为著作郎。九月,易祓出任知府江州。

嘉泰初,易祓在江州任职知府。

嘉泰三年,易祓被召赴行在所,又为员外郎、左侍郎官。

嘉泰四年四月,易祓为枢密院检详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同年七月,授职国子司业。

开禧元年六月,易祓任职中书舍人。八月,授职左司谏兼侍讲。

开禧二年,易祓任职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立即又落职与宫观。

开禧三年十一月,易祓得罪权贵被贬融州。

嘉定二年十二月,易祓在融州任职,撰有《真仙岩亭赋》。

嘉定四年,易祓撰写《易学举隅》四卷。后移全州居住。

嘉定八年,易祓曾为方信孺书写桂林世节堂扁额,磨崖石刻于龙隐岩。

嘉定九年七月,易祓从全州迁移到衡州,得到圣旨回归宁乡,中途经过祁阳县浯溪,有题浯溪诗刻石。

嘉定十三年,易祓官复原职。

理宗宝庆元年,易祓转职朝请大夫,还是在家中居住,实际上被闲置。

宝庆三年,理宗封易祓为宁乡县开国侯。

绍定元年,易祓撰成《周易总义》二十卷。

嘉熙四年三月二十日,易祓因病去世,寿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