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诗人介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徐琦 xú qí
徐琦(1385—1453),字良玉,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出生在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祖籍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因为他的祖父犯了王法,被朝廷发配到宁夏戍守边疆,全家跟随来到宁夏,就以宁夏为籍贯,成了宁夏人。徐琦自幼聪明过人,读起书来过目不忘,被人们称赞为“塞上神童”。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二十三岁的徐琦在乡试中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举人。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徐琦在全国会考中再以优异的成绩高中进士,成为明代宁夏的第一位进士。
本名: 徐琦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宁夏银川市
去世时间: 1453年
主要作品: 濒死自悼
主要成就: 明代宁夏的第一位进士、兵部尚书
徐琦的古诗
更多
关于徐琦的介绍

生平

徐琦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他是明朝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考取进士以后,他在朝廷担任过行人司的行人(行人司是主管皇帝颁布诏书、册封宗室等重大事件的官府),为兵部员外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升任为右通政。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是明清时期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正长官是通政使。徐琦担任的通政使司的右通政,是通政司的副长官(近似时下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副部级),是中央政府的四品官。在任间,他曾跟随正使、礼部侍郎章敞出使安南(今越南北部地区),主要任务是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作为第一次出使外国的外交官,在外交事务中,一方面坚持原则,他支持章敞,对安南黎利的不友好接待提出批评,指出,对外交使臣的不尊敬,就是对大明朝廷的不尊敬,黎利理屈词穷,只得跪拜下坐,以礼相待。另一方面,他也能够注意团结安南臣民,特别是保持大国使节的清廉形象,拒绝接受安南方面给他们的赠物,不辱外交官的使命,受到安南人的尊敬和好评。正使章敞对徐琦的表现非常满意,回国后向朝廷报告,徐琦被升任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逝年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三月二十二日,徐琦病逝于任所,终年六十八岁。明代宗封赠他太保荣衔。后来,安南使臣出使明朝时还常常对中国官员说:“我们安南的草木都知道徐琦的名字!”徐琦家乡宁夏镇的官民为徐琦建立了一个牌坊,上面写着“司马”二字,表示纪念。

出使安南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朝与安南发生摩擦;朝廷任命徐琦为正使,让他持节再次出使安南。当时安南国王黎利已经去世,黎利的儿子黎麟即位为国王。新王对两国关系有所疑虑,犹豫不决,走向不明。徐琦到达安南以后,主动拜会新国王黎麟,耐心地向他分析双方关系的利弊祸福,说服并感动了黎麟。新王还决定铸造代身的金人进贡给明朝,向明朝皇帝表示尊敬,使明朝和安南重新友好相处,在中安关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徐琦这次作为正使身份出使安南期间,仍然和第一次一样,拒收安南赠送的一切礼物,继续保持外交使臣的清廉形象,受到安南国王、大臣们的尊敬,在安南享有很高的威信。这与有的使臣看到安南多宝物,就设法假公济私捞取好处而让安南人看不起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徐琦第二次出使胜利回国以后,明宣宗非常高兴,马上召见徐琦,在皇宫设宴席招待他,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为了表彰徐琦的功劳,特别撤销了原来对他祖父发配宁夏守边的处罚,恢复了徐家一门在宁夏的民籍。

名誉

徐琦的官声、人品受到朝野的一致赞扬,仕途也很顺利,后来当上了陪都南京的兵都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他位高仍不忘民众。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他担任兵部尚书时,朝廷要将调出南京的军队家属几万人由南京迁到北方去,军队和家属都不愿离开南京,军心不稳,徐琦向皇帝上书,提出动迁几万家属,人心动摇,恐怕会出大事。皇帝接受徐琦意见,没有让军队家属北迁,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大动荡。 他在做兵部尚书时,发现全国边远地区设立的军屯卫所没有儒学教育机构,这样,边地的官兵子弟失去了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谋出路的机会,因此造成边地官兵不安心守卫,边防不得巩固,于是徐琦又向朝廷上书,朝廷批准了他提出的在全国卫所地区仿照内地州县设立儒学的建议,使全国边疆卫所地方(包括宁夏在内)都普遍开办正规学校,这对发展边疆文化,培养边疆建设人才,促进国防巩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物轶事

斗岩南麓的牌轩下村,相传古时徐氏祖先受封“二州刺史”,在此建牌轩一座,因村落于牌轩下故名。然村中确实出过一位名贤。时海南岛尚未开化,徐在任十来年间,倡导内地服饰,教以婚丧礼俗,颇有政绩。至今,“徐琦公治蟹乱的故事”广为流传。

徐琦治蟹

明正统十二年(1447),徐琦公赴海南岛崖州任知州。他见百姓田地荒芜,多以打捞小鱼小虾为生,便探究竟?原来海南岛荒凉,蛇虫百脚飞鸟,虫走兽行,海里海蟹大如小脚桶,日里夜里爬上岸来。其壳硬如石,两把蟹钳似两把铡刀,老百姓所种庄稼,不久便被海蟹齐根钳光,乡民惊恐,以为是“蟹怪”作乱。日久天长,田地渐荒。 徐琦公决心治服蟹乱。其身边有一班诸暨老乡,中有两个铁匠,便连夜打了十多把两齿铁扎,又在海边搭建高台,旁边安装好镬灶。那日一早,附近百姓赶来看稀奇,只见知州大人坐于高台,一班诸暨人严阵以待。忽然,一群群海蟹耀武扬威爬上岸来,“滋啦滋啦”吐着水泡,摇动铡刀似的蟹钳,眼睛脱灵灵弹出,一派吓人场景。百姓渐渐退让,把目光转向知州大人,看其如何发落。 只见徐琦公一抹胡子一声号令,十来个诸暨壮汉飞快冲过去,一铁扎一只,尽力朝蟹背上掘去,又把铁扎反背肩头,那海蟹只好悬空跳舞了。这辰光,镬里水已烧滚,大家把蟹一只只甩到镬里,灶下柴爿烧得呼呼作响。没多时,徐琦公“啪”地立到台前:“众位乡亲,蟹不是精怪,蟹肉很鲜,勿信,本官亲自来尝。”他走到镬旁,“叭”一记拗落一只蟹钳,用剑劈开,露出雪白雪白的肉。擎着蟹脚到百姓跟前张扬一番,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并喊大家来吃。 一班诸暨老乡连忙围上去,你一只,我一瓣,酱油酸醋钵头里蘸蘸,“叭啧叭啧”吃得津津有味。身边的几位官员,也心惊肉跳地去吃。徐琦公又吩咐手下人拎几只给百姓尝尝,胆小的连忙退让,几个大胆的一拍胸脯,眼睛一闭,伸出舌头,舔了舔蟹肉,笑得眯起眼睛:“真鲜!”说着,大家嚼了起来。 从此,百姓不再怕蟹了。徐琦又教大家打两齿铁扎,海蟹躲进洞里,也可以掘出来。吃蟹的人越来越多,海蟹便再也不敢上岸作乱了。 蟹乱治毕,徐琦公派人从家乡诸暨运来种籽,教百姓种好田地,崖州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卸任后,大家为念其恩德,把两齿铁扎称“蟹钳锄”,直到现在,蟹背上还有两个疤,便是蟹钳锄掘过后留下的印记。

人物生平

徐琦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他是明朝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考取进士以后,他在朝廷担任过行人司的行人(行人司是主管皇帝颁布诏书、册封宗室等重大事件的官府),为兵部员外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升任为右通政。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是明清时期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正长官是通政使。徐琦担任的通政使司的右通政,是通政司的副长官(近似时下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副部级),是中央政府的四品官。在任间,他曾跟随正使、礼部侍郎章敞出使安南(今越南北部地区),主要任务是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作为第一次出使外国的外交官,在外交事务中,一方面坚持原则,他支持章敞,对安南黎利的不友好接待提出批评,指出,对外交使臣的不尊敬,就是对大明朝廷的不尊敬,黎利理屈词穷,只得跪拜下坐,以礼相待。另一方面,他也能够注意团结安南臣民,特别是保持大国使节的清廉形象,拒绝接受安南方面给他们的赠物,不辱外交官的使命,受到安南人的尊敬和好评。正使章敞对徐琦的表现非常满意,回国后向朝廷报告,徐琦被升任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三月二十二日,徐琦病逝于任所,终年六十八岁。明代宗封赠他太保荣衔。后来,安南使臣出使明朝时还常常对中国官员说:“我们安南的草木都知道徐琦的名字!”徐琦家乡宁夏镇的官民为徐琦建立了一个牌坊,上面写着“司马”二字,表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