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古诗诗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七哀诗三首·其一全文
生成钢笔字帖

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jīngluànxiàng
cháifānggòuhuàn
zhōngguó
wěishēnshìjīngmán
qīnduìbēi
péngyǒuxiàngzhuīpān
chūménsuǒjiàn
báipíngyuán
yǒurén
bàocǎojiān
wénhàoshēng
huīpānhái
wèizhīshēnchù
néngliǎngxiàngwán
zhī
pānrěntīngyán
nándēnglíngàn
huíshǒuwàngzhǎngān
xiàquánrén
kuìránshāngxīngān
七哀诗三首·其一译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七哀诗三首·其一注解
1
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2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3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4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5
中国:中原地区。
6
委身:置身。
7
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8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9
出门:走出门。
10
原:郊原。
11
饥:饥饿。
12
抱:抱着。
13
泣:哭泣。
14
挥:挥洒。
15
完:保全。
16
弃:离开。
17
忍:忍心。
18
言:语言。
19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20
岸:高坡、高冈。
21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流入地下的泉水。
22
喟然:伤心的样子。
七哀诗三首·其一赏析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七哀诗》的成就,在于由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

七哀诗三首·其一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