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 词语
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

鞭春

拼音: biān chūn
注音:ㄅ一ㄢ ㄔㄨㄣ
词性:
结构: 其他
近义词:
反义词:
词语解释

鞭春biānchūn

[the Beginning of Spring][口]∶鞭打春牛以示迎春(旧时府、县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门前,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因此俗称立春为打春)。也称“打春”

【】
引证解释

⒈ 旧俗,州县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年。也称“打春”。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 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参见“鞭牛”。

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絶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
宋吴自牧《梦粱录·立春》:“临安府亦鞭春开宴,而邸第馈遗,则多效内庭焉。”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进春》:“立春日,各省会府州县卫遵制鞭春。”

国语词典

中国习俗于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

网络解释

鞭春

  • 鞭牛又称鞭春牛或鞭春,吴越地区的特色传统民俗。立春日或春节开年,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传统民俗语文化的重要内容。